近年来,义安区天门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基层治理的各项部署要求,抓牢基层党建、抓实产业发展、抓好三治融合,不断提高“引领力”、提升“续航力”、激发“源动力”,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认同感、幸福感。
抓牢基层党建,提高乡村治理“引领力”。党委领导班子采取专题学、集中学、研讨学等多种学习方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领全镇党员干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今年以来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0次,学习研讨2次,党委会学习14次。强化阵地建设,全面清理不符合要求的挂牌5类200余个和村级证明事项,确保党组织阵地“轻装上阵”。打造集便民服务大厅、党群会议室、应急安全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信用村积分超市和老年人活动中心为一体的党群服务阵地。让党建阵地成为凝聚民心民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载体,成为党员群众的“活动室”“学习室”“智慧库”,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强化队伍建设,通过“面对面”组织培训、“手把手”教授业务、“实打实”开展指导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党务工作队伍。实施乡土人才“激活培优”“人才回引”等工程,从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2名,从两委、退役军人中培养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22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7余名、发展对象3名,预备党员2名。
抓实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续航力”。持续壮大集体经济,打造亮点品牌,强化“一村一品”培育力度,全面发展苗木、瓜蒌子、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业。结合“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推进铜陵白姜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建立村集体经济项目库,2017年至2024年,天门镇共培育了30个村级扶持资金项目,获得财政帮扶资金2177万元。持续深耕文旅融合,利用传统古村落江村、十里长冲、双龙洞、盛氏老宅、御赐牡丹等闻名景点和典故,深挖历史底蕴;以文一十里春风、中华白姜园、梦思康百合庄园、国泉农庄、铜陵梅园等景点作为补充,形成美丽乡村集聚片区。持续做好特色产业。天门镇结合区域优势,聚合资源集中发力,把小生姜做成了大产业,现已成为铜陵市生姜核心产区。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家新型乡镇级供销社,现有150亩铜陵白姜育种基地,1500平米标准化加工厂一座。2023年,全镇生姜种植面积超过6000亩,总产量8000余吨,总产值达1.5亿元,共带动4000余人就业。今年新建150亩铜陵白姜育种保种基地,目前生姜长势良好,预计今年11月将为本地提供25万斤优质铜陵白姜种苗。
抓好三治融合,激发乡村治理“源动力”。以自治激发活力。以党组织为核心,组建志愿服务队20余支,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为群众办实事500余起,调解矛盾纠纷60余起。金塔村制定了《金塔村“十好”村规民约》,成立了四个村民理事会,出台了《村民协商议事制度》,开辟了村民协商议事亭、议事树、议事园,创新了村民协商“7+X”模式,创新了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公共事务“三张清单”工作法,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6+4”工作法,形成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以法治化解纠纷。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划分网格65个,配备网格员65名,通过设立调解室、法律顾问室等,依托“3·15”消费者权益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展普法宣传10余场,参与群众3000余人次,推动形成人人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以德治春风化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常态化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系列宣传宣讲,持续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好婆婆”等评比活动,2023年评选出镇级“美丽庭院”36户,市级“美丽庭院”8户。(赵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